
繼 2004 年深獲好評的《Only in Alaska──跟我去阿拉斯加》,「自然生態旅遊作者」林心雅&李文堯 2005 年最新力作!兩位作者4月中旬將會回台打書&辦攝影展。
說到奇岩地形,世上大概沒有比科羅拉多高原來得更精采動人了。高原位於美國西南方,盤距在猶他、科羅拉多、新墨西哥與亞利桑納四州接壤處,面積約3400萬公頃,海拔介於 1500~3300 公尺。大峽谷、錫安、布萊斯峽谷、峽谷地、拱門等美國西南最著名的幾個國家公園,都座落在科羅拉多高原上。這裡有不少印第安保留區及古印第安部落文化遺址,因此也稱為「印第安疆土」(Indian Country)。
“Colorado”在西班牙語為“red-colored”(著上紅色)之意;岩石中的含鐵化合物讓高原散發泛紅色彩,在陽光映照下更顯神祕詭譎。大陸性半乾燥氣候則使高原的平均年雨量僅約兩百公釐,植被分布稀疏,赤裸呈現出這塊高原最迷人之處──大自然巧奪天工雕塑而成的各種壯麗懾人的峽谷奇岩景致。
從1991至98年,作者探訪科羅拉多高原已不下30次,讓我們隨他們進入這活生生的自然地理教室,遊走在絕美的地形景觀間,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兩位作者從學生時代就喜歡爬山和自然攝影。赴美求學定居後,已利用工作閒暇踏遍了美國本土三十幾個國家公園及夏威夷群島,從1991至98年,探訪科羅拉多高原更不下30次。這偌大的紅岩荒漠定有一股神奇魔力,吸引作者一再造訪。
現在,讓我們也跟隨作者抒情的人文筆觸、細膩的自然觀察,以及精心拍攝的200餘張動人照片,深入這活生生的自然地理教室,徜遊在這絕美的地形景觀間,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書中並收錄作者精心繪製的地圖,以及貼心實用的旅遊資訊。
紅岩荒漠( Red-colored Rock Wildness)
在一處深邃峽谷中,他貼著崖縫,攀岩下降。突然,岩壁間一塊三百多公斤重的巨石滾動下來,瞬間將他右手緊緊壓住,動彈不得。
那麼遙遠而荒僻的地方。過了24小時,不見一個人經過,也沒人聽到他求救的聲音。這樣日復一日,整整過了五天,他吃完身邊僅存的乾糧和水,眼睜睜看著被巨石壓夾的手因血液循環不暢,逐漸瘀青壞死。
他知道再耗下去,自己將失水失溫而死。在堅強的求生意志下,他做了常人無法想像的事。他自行弄斷右手兩截手臂骨,忍著劇痛,用一把工具刀割斷肌肉組織和韌帶,掙脫巨石禁錮。重獲自由後,他淌著血爬下20公尺深的峭壁,又步行11公里,終於被搜救直升機尋獲,送到附近醫院急救。
這並非探險小說中的誇張情節,而是發生於2003年5月的一則真實事件。主角名叫艾朗‧羅斯頓(Aron Ralston),是位27歲的年輕登山家,鋸臂求生的出事地點就在美國科羅拉多高原(Colorado Plateau)的峽谷地(Canyonland)國家公園裡,一個稱為「迷宮」(The Maze)的地區。
迷宮那一帶,我們去過的。那裡是荒漠中的荒漠,空曠寂寥的蒼穹大地,觸目盡是炙陽曝曬下的光禿裸岩,方圓百里內不見任何人影。記得是坐學弟其彬的車,我們特地隨車多帶了汽油和備胎,還有兩大桶水。無邊無際的地平線,一路碾過的不是柏油路和土路,而是岩坡。遇到驚險陡斜的地形,車子不知不覺像在走岩梯,一如電視廣告誇示四輪傳動車off-road(越野)的場景。人在車裡神經緊繃,好幾次真想棄車步行算了,車身歪斜成這樣,這還能叫路嗎?
所以,我知道迷宮附近是怎樣荒僻的地勢。而羅斯頓是停下車再往更深的峽谷鑽。也難怪五天來都沒人經過那裡,也難怪在進退不得的困境下,他必須鋸斷手臂才能死裡逃生。當我看到新聞時,心裡直發毛,卻十分佩服他過人的膽識與勇氣。羅斯頓後來將這段經歷寫成《進退不得》(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)一書,開頭便說:「我出外追求冒險奇遇,以讓自己感到真切活著。」同樣嚮往自然荒野,也同樣被科羅拉多高原遠離塵囂的奇岩險地所深深吸引,我很能了解他說這句話的心情。
尤其對從小在海島長大的我,看慣濕潤氣候的蓊鬱蔥綠,習慣福爾摩沙的地狹人稠,乍然來到這以紅色為基調、星垂平野一望無際的高原上,那感覺是無比震撼的!彷彿穿過一道彩虹時空隧道,從綠藍靛紫的這端進入了紅澄黃的那端──無比亮麗奇異的另類世界。
科羅拉多高原,多麼開闊坦蕩又鮮麗赤裸的大地呵!除了到處渲染的瑰麗色彩,更讓我驚豔的,是在那乾燥荒蕪的深處,貧瘠得再不能貧瘠的地方,總悄悄藏著巧奪天工、壯麗懾人的自然藝術雕琢。奇蹟似地,乍然出現。這般孤絕而荒美的驚奇,是很容易擄獲人心的。讓人充滿期待想再回到她的深處探索,更往無人祕境鑽尋……
從1991到99年之間,和外子文堯探訪科羅拉多高原已不下30次,近幾年又來來去去不知幾回,也就懶得再細數了。比起天涯海角的阿拉斯加,科羅拉多高原近若比鄰,從南加州開車過去,七、八個鐘頭就到了大峽谷南緣或錫安(Zion)國家公園。這樣頻繁走訪並不是沒有原因。家裡書架上有一本鄒豹君教授著的《小地形學》,學生時代唸自然地理的文堯研讀此書,便立下宏願,有生之年要踏遍書中圖片所描述的那些絕美奇特的地形景觀。後來我也看了這本書,踏遍書中奇景便成為我們共同的人生夢想之一。
而說到奇岩地形,全世界大概再沒有比科羅拉多高原來得更精采動人了。大峽谷、錫安、布萊斯峽谷(Bryce Canyon)、峽谷地、拱門(Arches)等美國西南最著名的幾個國家公園,原來都座落在科羅拉多高原上。地球過去20億年來的地質史,也如書頁一般,層層刻寫於此區的亙古岩層中。
很多人對「科羅拉多高原」這個地理名詞感到陌生,或許是因為這塊高原正式被定名定位,不過才一百多年前的事。1848年,美墨戰爭結束,今日的加州、亞利桑納州與新墨西哥州在戰後併入美國版圖,科羅拉多高原才全歸美國所有。那時,這西南地區非常偏僻,高原又多險惡地形。為了繪製這塊新疆域圖,當時任職美國地質測量署的約翰‧鮑爾少校(Major John W. Powell, U.S. Geological Survey)於1869至71年兩度親率探險隊,從科羅拉多河上游──懷俄明州的綠河(Green River)啟航,泛舟探勘整個科羅拉多河流域,成為美國第一位乘舟穿越大峽谷的白人。鮑爾少校在深入探勘後,不但描擬出高原的概略位置和地質結構,並將之命名為「科羅拉多高原」,填補當時美國新版地圖中最後那幾塊空白。
“Colorado”在西班牙語中意指“red-colored”,即「著上紅色」之意。如果你也曾到過這高原,便會覺得這名字取得極貼切。岩石的含鐵化合物讓她散發出泛紅色彩,在夕陽輝映下尤其顯得神祕詭譎。高原面積約33萬7000平方公里,盤踞於猶他、亞利桑納、新墨西哥與科羅拉多等四州接壤處,海拔介於1500至3300多公尺。高原上有不少印第安保留區及古印第安部落文化遺址,因此也稱為「印第安疆土」(Indian Country)。平均年雨量僅約兩百公釐,可能還不及台灣一次颱風雨量。在大陸性半乾燥氣候下,植被分布稀疏,更赤裸呈現了這塊高原最迷人之處──被大自然雕塑而成的各種峽谷奇岩地形。
這偌大紅岩荒漠自有一股神奇魔力,吸引我們一再返回,回到這活生生的自然地理教室恣意打轉、盡情瀏覽。十幾年一路走來,如今再翻閱《小地形學》,驀然發覺自己在過去所看到所拍攝的影像不但比書中的圖片還出色,更在這紅色高原上發現了好些書裡不曾提到的奇特地景。原來,在不知不覺間,我們已實現了年輕時曾有的夢想,並超越了夢想。
每個人都有探險的基因,只待伺機釋放。給平淡的日子一些新奇、一些挑戰的可能,人生之旅將更愉快而豐實。但,冒險誠可貴,生命價更高。欣賞科羅拉多高原奇岩之美,大可不必那般挑戰極限,獨自走在危險邊緣。
只要踏上未曾經歷之境,看到從未見過的綺麗景象,便可能成為一次獨特的人生探險、一場令人心悸難忘的生命宴饗……